小儿窦性心动过缓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
生理因素
- 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正常儿童在睡眠、屏气、胃显著扩张时,以及经常进行运动的年长儿,迷走神经张力可增高,导致心率减慢,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 年龄因素:年龄越小,心率相对越快,但随着年龄增长,心率会逐渐减慢。新生儿的心率通常较快,可达140次/分左右,而到1岁时约110次/分,6岁时约90次/分,10岁以上约80次/分。
-
心脏疾病
- 心肌炎:病毒、细菌等感染引起的心肌炎症,可影响心脏的传导系统和心肌功能,导致窦房结功能受到抑制,引起窦性心动过缓。
- 先天性心脏病:如三尖瓣下移畸形、大动脉转位、主动脉缩窄等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可能影响心脏的正常电生理活动,导致窦性心动过缓。
- 心肌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病变,使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也可能累及心脏的传导系统,导致心率减慢。
-
全身性疾病
- 感染:除心肌炎外,其他部位的严重感染,如颅内感染(脑炎、脑膜炎)、肺炎等,可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影响心脏的神经调节,导致窦性心动过缓。
- 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高钾血症、低钙血症等电解质失衡,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进而影响心脏的起搏和传导功能,可能导致窦性心动过缓。
-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时,机体代谢率降低,可影响心脏的功能和心率;垂体功能低下也可能导致类似的症状。
-
药物因素
- 洋地黄类药物:常用于治疗心力衰竭,但使用不当或剂量过大时,会抑制心肌细胞的钠钾泵,导致心肌细胞内的钠离子浓度升高,从而抑制窦房结的自律性和传导性,引起窦性心动过缓。
- 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等,可阻断心脏上的β受体,减慢心率,过量使用或个体对药物敏感时,可能导致窦性心动过缓。
- 其他药物: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钙通道阻滞剂等也可能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心率减慢。
-
其他因素
- 颅内疾病:脑出血、脑肿瘤、脑结核等颅内疾病,可能影响植物神经系统对心脏的调节,导致窦性心动过缓。
- 黏液性水肿、高血钾及甲状腺机能减低:这些疾病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和内环境稳定,进而影响心脏的功能和心率。
了解小儿窦性心动过缓的病因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心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