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窦性心动过缓是指窦房结发出激动的频率低于正常范围的一种小儿常见心律失常。以下是具体介绍:
- 诊断标准:婴儿心率每分钟在 100 次以下,1~6 岁每分钟 80 次以下,6 岁以上每分钟在 60 次以下即可认为是窦性心动过缓。
- 病因
- 生理性因素:可见于健康小儿、运动员及睡眠时。一些手法如压迫眼球、按压颈动脉窦、诱导呕吐等可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也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
- 病理性因素:包括心脏疾患如窦房结病变和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如高血钾症、尿毒症、酸中毒等;代谢异常如低温、脑垂体功能低下、甲状腺功能低下、梗阻性黄疸等;药物因素如应用拟胆碱药物、胺碘酮、非二氢吡啶类的钙通道阻滞剂、洋地黄、β 受体阻滞剂等;某些传染病如伤寒、白喉等;迷走神经中枢兴奋性增高如脑膜炎、脑出血、脑肿瘤等引起颅内压升高;睡眠期间反复呼吸中断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
- 临床表现:正常儿童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一般无临床表现,多在体检或因其他原因就诊检查心电图或 24 小时心电图时发现。对于病理性原因致窦性心动过缓,心率明显缓慢时,可出现精神差、倦怠,年长儿可诉头昏、胸闷。显著心率减慢时可出现晕厥,甚至抽搐。听诊时心率慢,常伴心律不齐,心音可正常。
- 并发症:显著心率减慢时,常可出现交界性逸搏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甚至晕厥、抽搐,常伴心律不齐、心源性休克等。
- 治疗:对于正常儿童出现的窦性心动过缓可不予治疗,但需临床随诊。有明确病因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心动过缓伴症状或心率<40 次 / 分钟(婴儿<60 次 / 分钟)者应予治疗,如使用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严重窦性心动过缓者若上述治疗无效或不能改善者,需安装起搏器,防止发生心功能不全。
- 预后:多数预后良好,但如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预后将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