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哮喘(Occupational Asthma, OA)是一种由于工作环境中接触特定的致敏物质或刺激物所引发的支气管哮喘。这类哮喘可以是新发的,也可以是在已有哮喘基础上因工作环境因素而加重的情况。职业性哮喘属于过敏性哮喘的一种类型,它与普通哮喘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因和发病环境的特殊性。
病因
职业性哮喘的发生主要取决于个体的易感性和工作环境中的致病因子。这些致病因子包括但不限于化学物质、粉尘、烟雾、蒸汽以及生物源性的致敏原等。例如,异氰酸酯类、酸酐类、多胺类、铂复合盐和剑麻等都是我国现阶段规定的可能导致职业性哮喘的物质。某些行业如塑料制造、制染、黏合剂生产、合成纤维加工、橡胶制造、酿酒、照相及电镀等行业的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上述致敏物质。
发病机制
根据哮喘发作是否有潜伏期,职业性哮喘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过敏性哮喘(免疫型)和刺激性哮喘(非免疫型)。前者通常在接触致敏物质后数小时到数天内出现症状,这是因为机体需要时间产生免疫反应;后者则没有潜伏期,患者在暴露于刺激性物质下时可能会立即出现哮喘症状。
临床表现
职业性哮喘的症状与其他类型的哮喘相似,但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即症状的发生与工作环境有明显的关联。典型的职业性哮喘患者会在上班期间或下班后不久出现咳嗽、喘息、胸闷或伴有鼻炎、结膜炎等症状,并且这些症状在周末或假期休息时会减轻甚至消失。随着病情的发展,如果继续接触致敏物质,症状可能变得更加频繁和严重,甚至在非工作日也会发作。
诊断
对于职业性哮喘的确诊,除了常规的肺功能测试外,特异性支气管激发试验也被认为是重要的诊断工具之一。目前关于职业性哮喘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
治疗
一旦确诊为职业性哮喘,最关键的是立即停止与致敏原的接触,迅速离开引发哮喘的工作场所及其周边环境。药物治疗方面,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白三烯调节剂、茶碱类药物等,用于控制炎症反应和缓解症状。对于某些特定情况下,还可以采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SIT),通过逐步增加剂量的方式使患者对特定致敏原产生耐受性。
职业性哮喘是一个复杂的健康问题,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预防措施包括改善工作环境、使用个人防护装备以及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以早期发现和干预。重要的是,任何疑似职业性哮喘的病例都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指导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