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特征
-
疼痛性质
以自发性、持续性烧灼样疼痛为主,夜间可能减轻或消失,但寒冷刺激会加重疼痛。疼痛范围常超出损伤神经的支配区域,甚至累及整个肢体。 -
伴随症状
-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皮肤温度、颜色改变,干燥或出汗异常。
- 营养性改变:皮肤变薄、关节肿胀,严重者出现肌肉萎缩或水肿。
- 心理影响: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甚至病态人格。
病因与高危人群
- 常见病因:
神经损伤后缺血(如瘢痕压迫、血管损伤)、交感神经末梢释放5-羟色胺异常等。 - 高发人群:
男性占比较高(男女比例约5:1),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小儿极少见。
治疗方法
-
保守治疗(适用于发病3个月内):
- 药物:抗抑郁药(阿米替林)、抗癫痫药(加巴喷丁)或局部麻醉剂缓解疼痛。
- 神经阻滞:如星状神经节封闭,可短期镇痛。
-
手术治疗:
- 修复损伤血管或切除痛性神经瘤,必要时进行神经移植。
- 交感神经节切除术可有效改善症状。
-
综合管理:
物理治疗(热敷、理疗)结合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疗法)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若出现疑似症状,建议尽早就医评估,避免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