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原发型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初次侵入儿童肺部后引发的疾病,它是原发性结核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占儿童各型肺结核总数的大约85%到90% 。这种类型的肺结核主要发生在儿童身上,并且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
原发型肺结核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原发综合征(primary complex),另一种是支气管淋巴结结核(tuberculosis of bronchial lymph nodes)。原发综合征包括肺内原发病灶、局部淋巴结病变以及连接两者的淋巴管炎;而支气管淋巴结结核则以胸腔内的肿大淋巴结为主,可能没有明显的肺部病灶 。
在临床表现上,小儿原发型肺结核的症状轻重不一。一些孩子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仅在胸部X线检查时被发现有异常。更多的病例会表现出低热、轻微咳嗽、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夜间盗汗等非特异性症状 。这些症状往往进展缓慢,但在婴幼儿中,病情可能会突然发作,伴有高烧和其他急性病症的表现 。
诊断方面,医生通常依赖于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如胸部X线片、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痰液或其他样本中的结核菌培养和涂片检查等 。分子生物学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也被用来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存在 。
治疗小儿原发型肺结核主要是采用抗结核药物进行长期治疗,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的原则 。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等。对于某些复杂情况,可能还需要手术干预或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来缓解严重的中毒症状 。
预后方面,如果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大多数患儿可以痊愈并且预后良好 。但是,在免疫力低下或者存在大量细菌感染的情况下,病情可能会恶化,导致一系列并发症,例如结核性胸膜炎、干酪样肺炎甚至是粟粒性肺结核 。
尽管小儿原发型肺结核是一个相对常见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但通过早期识别、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并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重要的是要强调预防措施的重要性,比如避免与已知感染者密切接触,尤其是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佩戴口罩 。疫苗接种也是预防结核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虽然我国已经普及了卡介苗的接种,但仍需注意观察发病率的变化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