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杆菌肺炎是由变形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属于革兰阴性杆菌肺炎的一种,多见于院内获得性感染。其特点及临床相关信息如下:
一、病原体及感染途径
- 致病菌:主要为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偶见摩根变形杆菌、雷极变形杆菌等其他类型。
- 传播途径:多因口咽部定植的变形杆菌被吸入下呼吸道引发感染,也可通过医疗器械或医护人员手部传播。
二、易感人群
- 高危群体:老年人、存在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肾衰竭、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
- 诱发因素:胃酸pH升高(如使用抗酸剂)、个人卫生不佳、接受机械通气或入住ICU等。
三、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咳嗽、咳黄黏痰、寒战、发热、胸痛及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谵妄、四肢震颤等神经系统症状。
- 体征:肺部实变体征(如语颤增强、浊音)及湿啰音,部分患者仅表现为乏力、嗜睡等非特异性中毒症状。
四、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增高伴核左移,痰培养检出变形杆菌为确诊依据。
- 影像学特征:X线多显示肺段性实变或斑片状渗出,好发于右肺上叶后段及下叶背段;部分病例可形成多发性脓肿。
五、治疗与预后
- 抗生素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常用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或碳青霉烯类。
- 支持治疗:包括补液、氧疗及促进排痰,重症需呼吸机辅助。
六、预防措施
- 院内防控:加强手卫生、严格消毒器械,减少交叉感染。
- 个体防护:增强免疫力,控制基础疾病,避免滥用抑酸药物。
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需结合微生物学检查及影像学特征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