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破裂是临床上较少见的急性胸部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等特点。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 病因
- 外伤性破裂:可由枪弹伤、刀刺伤等引起,闭合性胸部外伤也可能导致,但单纯胸内食管损伤者较为罕见,常合并心脏大血管损伤。
- 医源性破裂:主要由食管内镜检查、食管狭窄扩张、食管腔内置管等引起。
- 异物损伤:常见的原因是误吞不规整、锐利或体积较大的异物,如鱼骨、鸡骨、义齿等,可直接刺穿食管壁或压迫食管。
- 自发性食管破裂:多与大量饮酒及暴食发生呕吐有关。呕吐使腹内压突然增高,挤压胃部使食管腔内压力骤然增加,同时环咽肌反应性痉挛呈收缩状态,此时食管腔内的压力在瞬间相差很大,易致食管破裂。偶尔也可发生于腹部用力动作,如分娩、癫痫抽搐、哮喘、举重或大便时。
- 临床表现
- 疼痛:为突发性、持续性剧烈疼痛,常位于胸部、胸骨后或上腹部,可放射至肩部、肩胛部、季肋部或背部,一般镇痛剂难以奏效,但贲门撕裂症的患者常无疼痛症状。
- 呼吸困难:常与疼痛同时发生,可能与剧烈的疼痛,或食管内容物进入纵隔或胸腔,对周围组织刺激及压迫有关,有的患者不能平卧,有缺氧现象出现。
- 呕吐:呕吐物为咖啡样血性食物或暗红色血液,为食管破裂口出血所致,若出现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则可出现大量呕血,每次呕血量可达 2000ml。
- 吞咽困难:部分患者可出现吞咽困难。
- 颈部皮下气肿:约半数以上的患者可以出现,气体可来自于纵隔气肿的蔓延,也可直接来自于颈段食管破裂的裂口。
- 气胸或液气胸:常为胸段食管破裂至胸膜腔的表现,表现为胸廓饱满、肋间隙增宽,听诊可发现一侧或双侧呼吸音低或消失,叩诊呈鼓音,气管可向健侧移位。
- 休克:早期休克可能为疼痛刺激、胸膜刺激和呼吸功能障碍所致,晚期则可能是由于严重感染所致的中毒性休克,呕血量大者也可出现失血性休克。
- 发热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为破裂后的晚期症状,因严重感染而出现发热症状,因不能进食或反复呕吐,使水及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 颈部红肿及活动受限:为颈段食管破裂的主要表现,常因裂口处脓肿形成,刺激颈部肌肉所致,可见患者颈部被动体位,不敢活动。
- 诊断:根据患者既往的疾病史,以及疼痛、气短气促或呼吸困难、呕吐、吞咽困难等临床表现,结合相应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一般可以明确诊断。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 X 线检查、胸部 CT、胸腔穿刺、纤维胃镜检查、电视胸腔镜检查等。
- 治疗
- 禁饮禁食:一旦确诊为食管破裂,应立即禁饮禁食。
- 药物治疗:在支持治疗的同时可经静脉给患者使用大剂量有效抗生素和激素(如泼尼松),以控制感染和减轻中毒症状。
- 手术治疗:常用手术方式为破裂口周围脓肿引流术、食管裂口修补术、食管切除及重建术、食管置管术、食管旷置、胃或空肠造瘘术等。
- 其他治疗:包括支持治疗,以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休克者及时扩充血容量,并补充热量纠正负氮平衡,如有条件,进行静脉高营养,出血量大时可静脉输入鲜血,呼吸困难者注意吸氧;以及胸腔闭式引流,早期如果胸腔内气体或液体较多,严重影响呼吸功能者,立即行胸腔闭式引流可解除胸内压迫,改善呼吸功能和减轻中毒症状。
- 预后:本病的预后与患者的病情、治疗是否及时、是否出现并发症等因素有关,若裂口小且治疗及时,可实现治愈,若病情严重出现中毒性休克,可危及患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