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毒类型与症状
根据毒素类型分为两类:
-
呕吐型
- 毒素:呕吐毒素(耐高温,需126℃加热90分钟才能破坏)。
- 潜伏期:0.5~6小时。
- 症状:以恶心、呕吐为主,可能伴随头晕、乏力,严重时可导致肝细胞损伤或多脏器衰竭。
-
腹泻型
- 毒素:腹泻型肠毒素(较易被高温破坏,如56℃加热5分钟)。
- 潜伏期:2~36小时。
- 症状:以腹痛、腹泻为主,偶有恶心、呕吐或发热。
2. 常见诱因
- 食物保存不当:如米饭、炒饭等淀粉类食物室温放置过久(超过12小时),或冷藏后未充分加热。
- 交叉污染:生熟食品未分开处理,厨具或餐具未清洁彻底。
3. 治疗与预防
-
治疗:
- 轻症可通过补液(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液)缓解脱水。
- 重症需使用抗生素(如氯霉素、庆大霉素)。
- 避免自行用药,需遵医嘱。
-
预防:
- 现做现吃:避免食物长时间存放,尤其是米饭、炒饭等。
- 彻底加热:剩饭剩菜需充分加热(中心温度≥70℃)。
- 注意卫生:生熟分开处理,餐具定期消毒。
4. 高风险人群与季节
- 易感人群:老年人、儿童及免疫力低下者。
- 高发季节:夏季(气温高,细菌繁殖快)。
若出现疑似症状(如剧烈呕吐、持续腹泻),建议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