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孢子虫病是由隐孢子虫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全球性传染病。以下为综合信息整理:
1. 病原体与感染机制
- 病原体为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属于体积微小的球虫类寄生虫,卵囊是感染阶段,直径4~6μm,抗酸染色呈玫瑰红色。
- 隐孢子虫通过侵入消化道或呼吸道上皮细胞繁殖,破坏宿主细胞功能,引发炎症反应。
2. 临床表现
- 普通人群:
多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包括水样腹泻(每日4~10次)、腹痛、恶心、呕吐及低热,病程自限(2周内缓解)。 -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免疫抑制治疗者):
可发展为慢性腹泻(持续数月至1年),每日排便量可达10余升,伴随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体重减轻,甚至威胁生命。
3. 传播途径
- 主要经粪-口传播,如饮用被卵囊污染的水源或食物(如未清洗的蔬果)。
- 人际接触、动物接触(如羊等家畜)及飞沫传播也可能导致感染。
4. 高危人群
- 婴幼儿(尤其在非洲、南亚地区是2岁以下儿童腹泻的四大病因之一)。
- 免疫功能低下者(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者等)。
- 经常接触动物或卫生条件差的人群。
5. 诊断与治疗
- 诊断:粪便样本检测卵囊(改良抗酸染色法)是主要手段。
- 治疗:
- 免疫功能正常者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以补液为主。
- 重症患者使用螺旋霉素、硝唑尼特等药物,疗程7~10天,反复发作者需多疗程治疗。
6. 预防措施
- 加强水源净化与消毒,避免饮用生水。
- 注意饮食卫生,彻底清洗食材。
- 免疫功能低下者需避免接触可能污染的环境或动物。
隐孢子虫病在公共卫生领域备受关注,尤其在资源匮乏地区及免疫缺陷人群中需重点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