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原体特性
病原为卡氏肺囊虫(现多称肺孢子菌),其形态介于原虫与真菌之间,具有双重特性。过去认为属于原虫,但近年研究发现其DNA与真菌类同源,且对药物敏感性类似原虫。 -
感染途径
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隐性感染者(如健康携带者)可通过呼吸道排出含病原体的孢子,污染环境后造成传播。婴儿室等密闭空间易形成气溶胶感染链。 -
易感人群
- 免疫缺陷婴儿:早产儿、先天性免疫缺陷患儿因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善,易发生机会性感染。
- 免疫抑制儿童:接受长期激素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治疗的患儿,T淋巴细胞功能受损,为高危人群。
- HIV/AIDS患儿:免疫系统严重受损者,发病率显著升高。
-
发病机制
病原体侵入肺泡后,黏附于Ⅰ型肺泡上皮细胞,引发免疫反应。肺泡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后释放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导致肺泡间隔增厚、间质水肿及单核细胞浸润,最终形成间质性肺炎。
提示:预防需注意隔离感染者、加强免疫力低下儿童的环境消毒,并避免长期滥用免疫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