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与传播
- 病原体:卡氏肺囊虫(现多归类为真菌类),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
- 高危人群:早产儿、先天性免疫缺陷婴儿、艾滋病患儿、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儿童等。
临床表现
-
婴儿型(1-6个月)
- 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吃奶差、烦躁、咳嗽、呼吸增快、发绀,发热不明显。
- 肺部体征少,但呼吸困难逐渐加重,病程约4-6周,未治疗者死亡率高达25%-50%。
-
儿童型(免疫缺陷者)
- 起病急骤,几乎均有发热,伴呼吸急促、咳嗽、发绀、三凹征(肋骨间隙凹陷)等。
- 病程进展快,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极高。
诊断与治疗
- 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血气分析(低氧血症)及病原学检查(如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测到卡氏肺囊虫)。
- 治疗:首选复方磺胺甲恶唑(SMZ-TMP),其他药物包括克林霉素、喷他脒等。同时需支持治疗(如吸氧、免疫球蛋白增强免疫力)。
预后与预防
- 预后:未治疗者病死率可达50%-100%,及时治疗可显著提高生存率(部分报道达70%)。
- 预防:对高危儿童使用SMZ-TMP进行化学预防,避免接触感染源,加强营养和免疫力。
总结
小儿卡肺囊虫肺炎是一种严重但可治疗的感染性疾病,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