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球孢子菌病是由粗球孢子菌(Coccidioides immitis)感染引起的真菌性疾病,主要累及肺部,也可播散至其他器官。以下是该病的综合信息:
1. 病原体与感染途径
- 病原体:粗球孢子菌属于双相性真菌,在自然环境中以腐生菌丝形态存在,可产生具有传染性的分节孢子。
- 传播途径:通过呼吸道吸入含孢子的尘埃或土壤颗粒感染,常见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如美国西南部、墨西哥北部)。
2. 临床表现
根据病情进展分为以下类型:
-
原发性肺球孢子菌病
多数患者表现为急性自限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类似流感,包括发热、咳嗽、胸痛、乏力等,部分伴皮肤结节性红斑或多关节疼痛,通常在6~8周内自愈。 -
进行性肺球孢子菌病
原发感染后病变持续恶化,形成慢性肺炎,表现为持续咳嗽、呼吸困难、咯血,可能进展为肺空洞或纤维化。 -
播散性肺球孢子菌病
病原体经血行播散至皮肤、骨骼、中枢神经系统等器官,出现相应症状(如脑膜炎、骨痛等),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者)。
3. 诊断与治疗
-
诊断
结合流行病学史(疫区接触史)、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CT显示肺炎或肉芽肿病变)及实验室检测(真菌培养、血清学抗体检测)。 -
治疗
- 轻症: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以观察为主。
- 中重症或播散性感染:使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伊曲康唑,重症需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疗程数月至数年。
- 手术治疗:适用于肺部空洞反复感染或致命性大咯血患者。
4. 高危人群与预防
- 高危人群:免疫功能低下者(如妊娠期女性、HIV感染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
- 预防措施:在流行区避免接触扬尘环境,必要时佩戴口罩;增强免疫力,及时治疗基础疾病。
5. 流行病学特点
- 地区分布:主要流行于沙漠地带,近年来非疫区发病率上升。
- 人群特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各年龄段均可发病。
以上信息综合了该病的核心特征与诊疗要点,具体诊治需结合临床医生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