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寄生虫感染:最常见原因是蛔蚴感染。蛔虫卵进入人体后孵化为幼虫,经血液循环移行至肺部,引发炎症反应。
- 其他诱因:包括药物过敏(如磺胺类、青霉素)、食物过敏(如牛奶、海鲜)、吸入过敏原(如花粉)或免疫系统异常。
- 免疫反应:以Ⅲ型超敏反应为主,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肺部,激活补体导致炎症;Ⅳ型超敏反应也可能参与。
2. 临床表现
- 轻症:低热或无热、乏力、食欲不振、夜间盗汗、轻微干咳。
- 重症:高热、阵发性咳嗽伴黏痰或咯血、呼吸困难,肺部听诊可闻哮鸣音或湿啰音。
- 全身症状:血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X线胸片显示肺部点状、片状阴影,病灶易变且短期内消失(1-2周内缓解)。
- 并发症:严重时幼虫可能侵入肝脏、脑、眼等器官,引发癫痫、肝肿大、腹痛等。
3. 诊断方法
- 临床表现:结合呼吸道症状(咳嗽、发热)及过敏史。
- 实验室检查: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寄生虫抗体检测(如蛔虫、钩虫)。
- 影像学:X线或CT显示肺部短暂性浸润阴影。
- 粪便检查:发现寄生虫卵可确诊。
4. 治疗与预防
- 药物治疗:
- 驱虫药:如阿苯达唑、左旋咪唑(蛔虫感染)。
- 激素治疗:泼尼松缓解严重炎症反应。
- 对症处理:退热、止咳、吸氧等。
- 预防措施:
-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或接触污染食物。
- 规范处理宠物粪便,减少儿童接触寄生虫感染源。
- 定期驱虫,增强免疫力。
总结
该病多为自限性,及时驱虫和对症治疗预后良好,但需警惕重症引发的并发症。若出现持续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建议尽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