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指标是评估其质量、燃烧特性及工业应用价值的重要参数,主要分为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两大类,具体如下:
一、工业分析指标
-
水分(M)
占煤样初始质量的百分比,分为内在水分(煤化程度低,毛细孔内水分)和外在水分(表面吸附水分)。
- 影响:降低发热量,增加运输和储存成本,延长炼焦时间。
-
灰分(A)
燃烧后残留的无机物,分为外在灰分(可分选去除)和内在灰分(煤化过程中混入的矿物质)。
- 影响:减少发热量,加剧设备磨损,降低焦炭强度。
-
挥发分(V)
隔绝空气高温加热时释放的液体和气体(如甲烷、氢气),是煤分类(如褐煤、气煤、无烟煤)的关键指标。
- 影响:挥发分高则煤易燃,变质程度越高挥发分越低。
-
固定碳(FC)
去除水分、灰分和挥发分后的残留物,是衡量煤能量含量的核心指标。
- 影响:固定碳越高,发热量越大,能源利用效率越高。
二、元素分析指标
-
碳(C)、氢(H)、氧(O)、氮(N)、硫(S)
-
碳是主要发热成分,氢辅助燃烧,氧影响燃烧完全性,氮和硫需控制以减少污染物。
-
电厂用煤硫分需≤2.5%,燃料煤硫分应<1%。
-
-
全硫(St)
有机硫(黄铁矿硫等)与无机硫(硫化物硫、硫酸盐硫)的总和,高硫分会降低焦炭强度和热性能。
三、工艺性质指标
-
粘结性、结焦性、塑性
-
粘结性:煤粒加热时黏结成焦炭的能力,直接影响焦炭结构。
-
结焦性:在焦炉中形成优质焦炭的能力,与粘结性密切相关。
-
塑性:煤粒融合形成均匀焦炭结构的性能。
-
-
胶质层最大厚度(Y)
反映煤在高温下形成胶质体的能力,影响焦炭的孔隙结构和强度。
四、煤岩组分
- 镜煤、亮煤、暗煤、丝炭 :通过肉眼或放大镜观察腐殖煤的基本组成单位。
以上指标通过综合分析可评估煤的燃烧效率、环境污染风险及工业应用适应性,是煤炭交易、加工和环保控制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