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属于心血管系统急症。其特点为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症状具有突发性、不规律性和潜在致命性。
核心特征
-
发病机制
主要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诱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不完全阻塞。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肥胖及高龄等。 -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或紧缩感,可放射至左肩、颈部、下颌或背部,持续10-20分钟且休息难以缓解;
- 伴随症状: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冷汗、心悸,严重时出现低血压或晕厥;
- 特殊表现:老年人因合并慢性病(如糖尿病),可能出现非典型症状(如上腹痛、乏力)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疾病分型
- 初发型心绞痛(病程<1个月);
- 恶化劳力型心绞痛(发作频率/强度骤增);
- 静息型心绞痛(无诱因发作);
- 梗死后心绞痛(心肌梗死后48小时至1个月内发生)。
诊断与治疗
-
诊断方法
需结合心电图(ST段压低或T波倒置)、心肌酶谱(排除心肌梗死)、心脏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 -
治疗策略
- 药物治疗:硝酸酯类缓解症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肌耗氧;
- 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支架植入)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适用于高危患者;
- 长期管理: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适度运动及低盐低脂饮食。
该病具有进展为心肌梗死的高风险,老年患者因血管条件差、合并症多,需密切监测并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