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心室颤动通常难以治愈,原因如下:
- 病因复杂且不明:特发性心室颤动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电解质紊乱或药物影响等有关。由于无法确定准确病因,也就难以进行针对性的根治性治疗。
- 病理机制特殊:其病理机制涉及遗传因素和电解质紊乱等内在风险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心律失常,而这些风险因素往往难以消除。当今对此病的研究热点集中在 M 层心肌细胞(M 细胞)和复极异常,不同区域心室肌细胞间复极的差异和离散,会导致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多部位的室内微折返可引发心室颤动。
- 疾病性质恶劣:特发性心室颤动是一种恶性心律失常,病情严重且进展迅速,常导致猝死、急性心力衰竭等严重临床病情恶化。患者临床表现较重,如意识丧失、抽搐等,若心室颤动不能及时终止,会导致患者死亡。极少数患者的心律失常可自行缓解,但心室颤动持续时间 > 4 分钟后会造成神经系统和重要脏器的不可逆损害,即使复律成功,死亡率仍很高。
针对特发性心室颤动的治疗主要是预防猝死,通过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减少发作次数,常用药物包括奎尼丁、胺碘酮等,但这些药物只能减轻心律失常症状,不改变远期预后。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有效手段,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反复发作。导管射频消融术和 ICD 联合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心室颤动的再发。通过这些治疗,部分患者的症状可得到控制,但由于存在潜在风险因素,通常难以完全治愈,且有一定的复发风险,需要长期随访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