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固醇肌病是一种由皮质类固醇激素引发的肌肉病变,主要表现为肌肉萎缩、无力和疼痛,具体特征如下:
1. 定义与分类
- 定义:由内源性或外源性皮质类固醇激素过量引起的肌肉病变,又称“皮质类固醇性多发性肌病”。
- 分类:
- 急性类固醇肌病:较少见,多因短期大剂量静脉注射激素(5~7天)引发,偶见于口服激素后。
- 慢性类固醇肌病:更常见,起病隐匿,通常发生于激素治疗数周至数月后。
2. 主要症状
- 肌肉无力:以四肢近端(如大腿、肩部)肌群受累为主,表现为站立困难、爬楼梯费力、上肢抬举受限等。
- 肌肉萎缩:长期激素使用导致肌肉体积减少,与无力症状并存。
- 肌痛与疲劳:部分患者出现肌肉疼痛,激素减量后疼痛可缓解;伴随疲劳感,影响日常活动。
3. 诊断依据
- 结合用药史(如长期/大剂量激素使用)及典型临床表现(近端肌无力、萎缩、肌痛)。
- 肌肉活检显示特征性改变:高选择性2型肌纤维萎缩。
4. 治疗与预后
- 核心治疗:调整激素方案,包括减少剂量、隔日给药或更换为非氟化激素类型。
- 辅助措施:物理治疗(如康复训练)、营养支持(如蛋白质补充)。
- 预后:多数患者通过激素减量或停药后症状可逆,预后良好。
5. 注意事项
- 长期使用激素者需密切监测肌肉症状,避免自行调整药量。
- 联合使用神经肌肉阻滞药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该病的严重程度与激素剂量、疗程密切相关,早期识别和治疗可显著改善肌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