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病因
肝性脊髓病又称门-腔分流性脊髓病,多发生于肝硬化失代偿期,尤其是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和病毒性肝炎患者。其病因与以下因素相关:
- 肝功能不全:肝脏解毒功能下降,导致血氨升高,损伤神经细胞。
- 门体分流:门静脉高压导致侧支循环形成,使毒性物质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
- 营养缺乏:慢性肝病患者常缺乏维生素B族等,影响神经代谢。
- 免疫损伤:肝病引发的免疫紊乱可能损伤脊髓神经。
2.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缓慢进展的双下肢痉挛性瘫痪,从远端向上发展,伴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 伴随症状:慢性肝病表现(如黄疸、腹水、肝掌、蜘蛛痣)、共济失调、痴呆等。
- 分期:分为神经症状前期、亚临床肝性脑病期、肝性脑病期和脊髓病期。
3. 诊断方法
- 病史与检查:详细询问肝病及手术史,结合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血氨、维生素B族水平检测。
- 影像学:脊髓MRI排除其他病变,但通常无特异性改变。
- 神经电生理: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评估脊髓功能。
4. 治疗措施
- 基础肝病治疗:抗病毒、保肝、戒酒等延缓肝病进展。
- 降低血氨:限制蛋白质摄入、口服乳果糖、使用门冬氨酸鸟氨酸等。
- 营养支持:补充维生素B族、C、E改善神经代谢。
- 康复治疗:物理治疗、针灸等缓解症状。
- 肝移植:严重病例可考虑肝移植,但效果有限。
5. 预后与预防
- 预后:多数患者病情进行性加重,最终可能因肝性脑病、感染等并发症死亡。
- 预防:积极治疗肝病、避免感染肝炎病毒、戒烟戒酒、定期体检监测肝功能和神经系统症状。
总结
肝性脊髓病是一种严重且复杂的神经系统并发症,需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尽管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但通过积极管理原发病和采取支持性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