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该病主要由丝虫感染引发,患者血清抗丝虫抗体检测常呈阳性,且肝、肺、淋巴结中可检出微丝蚴。其他寄生虫(如蛔虫、钩虫)感染也可能诱发类似症状。
2. 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包括:
- 剧烈咳嗽(夜间加重)、喘鸣、痰中带血;
- 发热、乏力、体重下降、食欲减退;
- 部分患者出现哮喘样发作、呼吸困难,甚至肺纤维化;
- 少数病例伴随心包炎、肝脾肿大、中枢神经症状等。
3. 诊断依据
- 流行病学特征:多发于丝虫流行地区;
-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常>3000/mm³),IgE水平增高;
- 影像学:X线显示两肺中下野模糊网状结节影;
- 特异性检测:微丝蚴补体结合试验阳性,抗丝虫治疗有效可确诊。
4. 治疗方法
- 首选药物:海群生(乙胺嗪),可杀灭丝虫及控制症状;
- 替代药物:左旋咪唑、卡巴砷等抗寄生虫药;
- 辅助治疗: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缓解炎症,沙丁胺醇改善哮喘;
- 支持治疗:家庭氧疗、隔离防护及营养支持。
提示: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因肺纤维化导致慢性呼吸功能不全。建议出现相关症状者尽早就医,并遵医嘱规范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