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学诊断与经验性治疗
-
早期病原学检测
尽管病原学诊断需时间,但应尽早通过痰培养、血培养、PCR或二代测序(NGS)明确病原体。对于高危患者(如免疫抑制、长期住院),需覆盖多重耐药菌(如MRSA、铜绿假单胞菌)。 -
经验性抗生素选择
- 早发HAP(入院≤5天):首选抗肺炎链球菌药物(如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联合大环内酯类或呼吸喹诺酮类。
- 晚发HAP(入院>5天)或耐药风险高:选用抗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如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环丙沙星/氨基糖苷类,必要时加用抗MRSA药物(万古霉素、利奈唑胺)。
二、目标性治疗与疗程调整
- 明确病原体后,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确保精准治疗。
- 疗程通常7-14天,但耐药菌或合并脓胸等并发症时需延长。
三、呼吸支持与氧疗
- 无创通气(如高流量鼻导管、无创正压通气)用于轻度呼吸衰竭。
- 有创机械通气适用于严重低氧血症或呼吸停止者,必要时联合ECMO。
四、辅助治疗
- 营养支持:早期补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
- 免疫调节:使用胸腺肽、干扰素等改善免疫状态。
- 循环支持: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必要时液体复苏。
五、多学科协作与流程优化
- 遵循ICU规范化诊疗流程,包括初始处理、精准诊断、目标治疗及非药物治疗(如支气管镜)。
- 定期评估疗效,结合血常规、CRP等指标调整方案。
总结
重症HAP需“双管齐下”:早期广谱经验性用药覆盖耐药菌,同时快速获取病原学证据以过渡至精准治疗,辅以呼吸、循环支持,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