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常排病反应
艾灸时阳气渗透体内,与病邪抗争过程中,湿邪、寒邪、风邪可能通过皮肤排出,表现为瘙痒、红疹等症状。这是中医认为的排毒反应,通常无需过度担心,继续艾灸可逐渐缓解。 -
皮肤干燥或温热效应
艾灸的温热作用可能导致局部皮肤水分蒸发,引发短暂性干痒,多出现在艾灸部位且半小时内自行消退。 -
过敏反应
部分人对艾绒、艾条成分过敏,可能出现剧烈瘙痒、红斑、丘疹等症状,需立即停止艾灸并口服抗过敏药物。 -
操作不当
艾灸时间过长、距离皮肤过近或卫生条件不佳,可能刺激皮肤导致瘙痒,需调整艾灸方法并注意操作规范。 -
体内虚火或湿气重
中医认为“痒为虚”,阳气不足或体内湿热较重时,艾灸可能加重瘙痒感,需配合饮食调理(如薏米、红豆)或艾灸补阳穴位(如关元、命门)。
建议:若瘙痒轻微且无其他不适,可继续观察;若伴随红肿、渗液或持续加重,应及时就医排查过敏或感染。艾灸后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心情平和有助于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