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状细胞性肾病能否根治及用药情况
镰状细胞性肾病是镰状细胞病的一种并发症,目前该病尚无根治方法,不过有一些药物可用于缓解症状和控制病情发展。以下为您介绍相关药物:
抗镰变药物
- 硫酸锌:具有抗镰变作用,但长期使用会引发低铜血症。
- 双氢麦角碱(海特琴,氢化麦角碱):属于血管扩张剂,可加强对α受体的阻断作用,减少血管收缩,有助于解除镰变红细胞凝聚引起的小动脉痉挛,疏通微循环,改善缺氧状态,减轻疼痛症状。使用方法为肌内或皮下注射0.3mg/次,1 - 2次/d;或1 - 2mg/次,3次/d,饭后即服。
- 30%尿素蔗糖溶液:尿素通过分解血红蛋白中疏水的分子键,干扰镰状细胞的形成过程。
- 甲基二乙酰二亚胺:通过作用于血红蛋白与红细胞膜,使红细胞不易失钾并提高氧亲和力。
- 氨甲酰磷酸:作用与氰酸盐相似,能使血红蛋白分子氨基酸末端的缬氨酸甲酰化,抑制HbS凝胶化的特性,提高血红蛋白的氧亲和力,发挥抗镰变作用。
- 5 - 氮胞苷(5 - Azacytidine):具有抗镰变作用,可令γ珠蛋白基因重新表达,使DNA去甲基,增加红细胞内HbF,减少HbS含量,但存在一定毒性。
- Nootropyl(内含吡拉西坦,茴拉西坦):有报告显示对一般患者有巩固疗效的作用。
其他药物
- 羟基脲:可诱导胎儿血红蛋白的产生,减少镰状细胞的形成和溶血的发生。胎儿血红蛋白能降低血红蛋白S的浓度,从而减轻红细胞镰变和血管阻塞的程度,有助于减少疼痛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对肾脏也有一定保护作用。
- 山莨菪碱(654 - 2):能增加红细胞膜的流动性,改善红细胞僵硬状况,保护细胞膜,延长红细胞寿命,使溶血及梗死现象得到改善。一般肌内注射,10mg/次,2次/d,连用20天;发生危象者静脉注射10mg/次,4次/d。症状缓解后可改肌注10mg,每周2次,维持6个月。
-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能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改善基底膜通透性,减少尿蛋白的排泄。长期使用ACEI类药物可延缓病变的发展,预防及延缓肾衰竭的发生。
针对镰状细胞性肾病患者的不同症状,还会使用相应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 抗感染药物:有尿路感染、肾盂肾炎时,应及时使用抗生素,如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头孢拉定、头孢哌酮等控制感染。
- 镇痛药:疼痛剧烈时可口服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可待因等。
- 利尿剂和止血药:血尿明显、持续时间长者,可用髓襻利尿剂如呋塞米和布美他尼(丁尿胺)或甘露醇渗透利尿,并口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也可用氨基己酸(静滴2 - 4g/d)或云南白药止血。
- 纠正贫血和叶酸补充药物:慢性溶血性贫血可酌情输血,妊娠时需加服叶酸10mg,3次/d;儿童患者早期适量输血,既能纠正贫血,也有利于纠正尿液浓缩功能障碍。
- 纠正肾小管酸中毒药物:可口服碳酸氢钠或枸橼酸合剂纠正肾小管酸中毒。
虽然这些药物不能根治镰状细胞性肾病,但通过合理使用药物,并避免加重镰变的因素(如缺氧、劳累、感染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用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