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常备的抗过敏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 1.抗组胺药: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扑尔敏(马来酸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异丙嗪等。这类药物对皮肤黏膜的过敏反应效果较好,但有嗜睡、乏力等副作用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等。这类药物中枢抑制作用较弱,副作用较少,适用于各种过敏性疾病第三代抗组胺药:如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等,副作用更少,疗效更强
- 2.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糠酸莫米松等。这类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和抗过敏作用,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等
- 3.钙剂:如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等。钙剂能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度,降低通透性,从而减轻或缓解过敏症状
- 4.肥大细胞膜稳定剂:如色甘酸钠、酮替芬等。这类药物主要用于预防过敏性疾病的发作,但起效较慢
- 5.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钠。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哮喘和过敏性鼻炎,能有效缓解过敏症状
- 6.其他:抗IgE抗体:如奥马珠单抗,适用于中重度过敏性哮喘和顽固性难治性荨麻疹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可用于湿疹等过敏性疾病
注意事项
- 遵医嘱用药:抗过敏药物种类繁多,具体选择和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避免长期单一用药:长时间单一服用一种抗过敏药可能会使机体产生耐受,建议定期更换药物。
- 注意副作用:部分抗组胺药可能会引起嗜睡,服药后应避免驾驶车辆或操作机械
总结
家庭常备的抗过敏药物主要包括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钙剂、肥大细胞膜稳定剂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具体选择应根据过敏症状的严重程度和个人体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