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活跃季节(如春季至夏季)需采取多层次防护措施,具体防护要点如下:
一、穿衣防护
- 衣物选择:穿着浅色、光滑的长袖衣裤,并将裤脚扎入袜子或靴子内,形成物理防护屏障。
- 细节处理:扎紧领口、袖口及裤脚,避免蜱虫从缝隙钻入;戴帽子保护颈部及耳后区域。
- 避免暴露:减少在草丛、灌木丛、树林等高危区域长时间停留或坐卧。
二、化学防护
- 皮肤驱虫剂:暴露皮肤可涂抹含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的驱蚊产品,注意需每4小时补涂一次。
- 衣物处理:使用含氯菊酯的驱虫剂喷洒衣物、背包等装备(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增强防护效果。
三、活动后检查与清洁
- 全身检查:返回室内后立即洗澡,重点检查头皮、腋窝、腹股沟、腰部、脚踝等蜱虫易附着部位。
- 物品及宠物检查:仔细检查衣物、背包、帐篷等物品,并梳理宠物毛发(超30%蜱虫通过宠物带入室内)。
- 高温处理:户外衣物用热水清洗并高温烘干,有效杀灭残留蜱虫。
四、环境管理
- 居住区清理:及时清除房屋周围杂草、落叶,清理禽畜圈舍,减少蜱虫滋生环境。
- 化学消杀:在蜱虫栖息地喷洒敌敌畏、马拉硫磷等杀虫剂,牲畜定期药浴灭蜱。
五、叮咬后处理
- 正确移除:用尖头镊子贴近皮肤夹住蜱虫头部,垂直缓慢拔出,避免扭转或硬拽导致口器残留。
- 消毒与观察:伤口用碘酒或酒精消毒,并观察2周是否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叮咬史。
注意事项
- 两岁以下儿童避免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虫剂。
- 蜱虫携带的病原体通常在叮咬超过24小时后传播,因此及时清除至关重要。
通过上述综合措施,可有效降低蜱虫叮咬风险,保障户外活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