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或脑实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性疾病,属于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范畴。其特点如下:
1. 病原与传播
- 病原体: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该真菌常存在于土壤、禽类(如鸽子)粪便等环境中。
- 感染途径:病原体经呼吸道吸入后形成肺部感染,再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至脑膜或脑实质。
2. 临床表现
- 症状:多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病程,常见症状包括持续性头痛、发热、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出现精神异常、脑神经损伤(如视力下降、听力障碍)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偏瘫、抽搐)。
- 体征:早期可见脑膜刺激征,晚期可能伴颅内压增高(如视乳头水肿)或意识障碍。
3. 诊断与鉴别
- 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蛋白含量升高,葡萄糖和氯化物降低;墨汁染色或培养可检出隐球菌。
- 影像学:部分患者出现脑积水或颅内占位性病变。
- 易误诊:临床表现与结核性脑膜炎相似,需结合实验室检查鉴别。
4. 治疗与预后
- 药物:首选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后续可改用氟康唑长期治疗;疗程需数月,需监测药物副作用(如肾毒性)。
- 预后:及时治疗下治愈率可达60%-70%,但病死率仍较高,部分患者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5. 高危人群
-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
- 免疫缺陷患者(如艾滋病、器官移植术后)。
该病病程长、治疗复杂,需结合抗真菌治疗与支持治疗,早期诊断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