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物生长观察
-
花卉盛放
清明前后,银杏新叶舒展并逐渐开花(雌雄异株,雌花为鼓槌状),棣棠花、单瓣黄刺玫及樱花竞相绽放,园内关山樱形成粉色花海。牡丹也在清明节期间盛开,需密切关注花期。 -
树木新芽
枫杨的雄花与雌花序长20-45厘米,形似馄饨或鞭炮;白蜡树抽出新叶,晨光中展现勃勃生机。石竹进入盛花期,花瓣边缘呈锯齿状,古称“剪春罗”。 -
农作生长
辣椒苗根系快速发育,需防“倒春寒”;番茄幼苗茎秆健壮,夜间生长速度比白天快30%;此时也是辣椒、番茄育苗移栽的关键期。
二、动物活动监测
-
鸟类与昆虫
蝴蝶常驻绣线菊花苞过夜,田鼠减少活动,鹌鹑等小鸟开始活跃。 -
动物园互动
济南动物园为亚洲象与长鼻浣熊设计丰容活动,如用艾草团激发嗅觉探索,通过柳条球锻炼肢体协调性,体现传统习俗与动物福利的结合。
三、气象与物候现象
-
气候特征
清明时节气温回升,但冷暖空气对峙导致江南多雨,北方干燥多风。此时降雨频繁,雨后易现彩虹(“虹始见”)。 -
物候三候
- 一候桐始华:白桐树开花,标志亚热带植物进入生长期。
- 二候田鼠化为鴽:田鼠减少活动,鹌鹑等小鸟活跃,反映生态适应性调整。
- 三候虹始见:雨后彩虹常见,需阳光充足、水汽充沛的气象条件。
四、自然教育活动建议
-
科学实验
制作风向标观测风向,结合清明多风特点开展实践。 -
亲子观察
引导孩子对比枯叶与新芽,思考生命循环;通过五感体验(颜色、声音、气息)感受自然多样性。 -
文化习俗
结合祭扫活动,讨论生命敬畏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绿色祭扫。
通过以上观察与实践,既能领略清明时节的自然之美,也能深化对生态规律与生命循环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