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以非自主性、持续性肌肉收缩为特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可导致肢体重复扭曲运动或姿势异常。其核心机制是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具有不自主性和慢性起病的特点。
一、症状表现
- 局部症状:常见颈部、手臂、腿部等部位肌肉不自主收缩,引发异常姿势(如斜颈)或扭曲动作。
- 全身性症状:严重者可表现为全身性舞蹈样动作、投掷样动作,甚至肢体畸形。
- 特殊类型:
- Meige综合征:以眼睑痉挛和口-下颌部肌肉异常收缩为主。
- 扭转痉挛:全身性扭转性姿势异常,儿童期起病者多与遗传相关。
二、病因与分类
- 原发性:与遗传因素相关,部分病例可通过基因检测发现突变。
- 继发性:包括感染、药物反应(如神经安定药物)、围生期损伤等外源性因素,或由肝豆状核变性等遗传代谢病引发。
- 分型:按累及部位可分为局灶型、节段型、偏身型和全身型。
三、诊断与治疗
- 诊断依据:结合家族史、典型症状,联合头颅CT/MRI筛查脑或脊髓病变,必要时通过基因检测明确遗传性病因。
- 治疗方式:
- 药物:使用降低肌张力的药物(如肌肉松弛剂)或调节神经兴奋性药物。
- 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可松弛肌肉,适用于节段性或局灶型患者。
- 手术:对药物无效者可采用脑深部电刺激术或细胞刀手术。
- 康复治疗:通过矫正锻炼、穿戴辅助器具改善肢体功能。
四、预后与日常管理
早期干预可有效控制症状,但严重病例可能导致肢体残疾。建议患者保持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均衡饮食以增强免疫力,并避免长期精神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