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前检查的正确做法,综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
一、产前检查的时间安排
-
首次检查时间
建议在确认早孕后尽早进行,通常在妊娠6-8周通过B超确认宫内妊娠后开始系统检查。
-
常规检查频率
-
妊娠20-28周 :每4周进行一次产前检查,监测胎儿发育及孕妇健康。
-
妊娠28-36周 :每2周检查一次,增加胎儿生长监测(如羊水、胎动)。
-
妊娠36周后 :每周检查一次,重点关注胎儿成熟度、胎盘功能及分娩准备。
-
-
特殊情况调整
-
高危孕妇(如高龄、多胎、遗传病家族史等)需增加检查频次,可能从20周开始每2周检查。
-
早孕检查至少1次,确认妊娠后按上述方案调整。
-
二、产前检查的内容
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血型、凝血功能、肝生化)及影像学检查(如B超、胎心监测)。通过这些检查可及时发现胎儿异常、妊娠期并发症及营养缺乏等问题。
三、其他注意事项
-
产前卡管理 :妊娠12-28周建立围产保健卡,高危孕妇需定期随访。
-
体重监测 :每次产检体重增加不超过0.5kg,超重者需排查水肿等异常。
-
血压监测 :血压超过140/90mmHg或较基础值增加30/15mmHg时需重复测量并警惕妊娠期高血压。
选项A“妊娠20~36周每4周检查一次”是正确描述,但需结合高危孕妇等特殊情况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