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主要影响婴幼儿,尤其是3岁以下的儿童。以下从定义、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五个方面为您详细介绍:
1. 定义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是小儿结核病中最严重的类型,通常发生在结核原发感染后的1年内,尤其在感染后的3至6个月最易发生。该病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占病例的60%。虽然近年来由于卡介苗接种和抗结核药物的应用,发病率有所下降,但若未及时诊断和治疗,病死率及后遗症发生率仍较高。
2. 症状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症状根据疾病分期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如下:
(1)一期(前期)
- 主要表现为性格和行为改变,如活泼的孩子变得内向、眼神呆滞等。
- 低热、头痛、睡眠增多、胡言乱语等轻微症状。
(2)二期(颅高压期)
- 出现头痛加剧、喷射性呕吐、嗜睡或烦躁不安。
-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面瘫、眼睑下垂、复视甚至瞳孔散大。
(3)三期(昏迷期)
- 病情严重时,患者可能出现频繁抽搐、角弓反张、昏迷等。
- 颅高压症状明显,甚至出现脑疝,死亡率较高,且可能遗留严重后遗症。
3. 诊断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特异性检查:
(1)病史
- 结核接触史,尤其是家庭内有开放性肺结核患者。
- 未接种卡介苗或既往有结核病史。
(2)临床表现
- 包括性格改变、头痛、呕吐、嗜睡、烦躁不安等。
(3)实验室检查
-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外观呈毛玻璃状,可发现结核杆菌。
- 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有助于发现脑膜炎症及并发症。
4. 治疗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需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抗结核治疗和控制颅内压:
(1)抗结核治疗
- 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用药原则。
- 常用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疗程通常为12至24个月。
(2)控制颅内压
- 使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药物进行脱水治疗。
- 可酌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以减轻炎症反应和脑水肿。
(3)其他支持治疗
- 营养支持:轻症患者可食用清淡流食或半流食,重症患者需静脉输液或鼻饲补充营养。
5. 预防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接种卡介苗
- 卡介苗是预防结核性脑膜炎的有效手段,需按时完成初种和复种。
(2)提高免疫力
- 合理喂养、均衡饮食、适当运动,增强儿童抵抗力。
(3)切断传染源
- 若家庭中有结核病患者,需及时隔离并治疗。
-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性抗结核治疗。
(4)早期发现和治疗
- 若有结核接触史或相关症状,需尽早就医,避免病情恶化。
总结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通过及时接种卡介苗、提高免疫力、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有效降低发病率及后遗症风险。若发现孩子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呕吐、性格改变等症状,应尽早就医,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