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梗塞性痴呆(MID)是血管性痴呆的主要类型,由反复脑梗死导致脑组织多发性缺血性损伤,进而引发认知功能障碍。以下是该病的综合概述:
一、疾病定义与特点
- 定义:多发梗塞性痴呆是因脑内多个区域反复发生缺血性梗死,导致智力、认知功能阶梯式衰退的综合征。
- 发病机制:脑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引起多发性脑梗死,累及皮质、白质或基底核区,破坏脑组织正常功能。
二、病因与高危因素
- 直接病因: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及硬化斑块脱落导致的反复脑梗死。
- 危险因素:
- 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
- 其他:高龄、脑卒中病史。
三、临床表现
- 认知功能障碍
- 近记忆力减退、计算力下降、定向力障碍(如迷路、穿错衣物);
- 执行功能受损显著(如计划性差、抽象思维困难)。
- 神经症状
- 中枢性面瘫、偏瘫、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及锥体束征等局灶性定位体征。
- 精神行为异常
- 表情淡漠、焦虑、抑郁,严重者生活无法自理。
四、诊断依据
- 病史:多次脑梗死发作史,症状呈阶梯式加重;
- 影像学检查:CT/MRI显示多发性脑梗死灶及脑萎缩;
- 鉴别诊断:需与阿尔茨海默病区分,后者以全面性认知衰退为主,执行功能损害较轻。
五、治疗与管理
- 基础疾病控制:降压、降糖、调脂治疗;
- 药物干预:使用改善脑代谢药物(如尼麦角林)、抗抑郁药等;
- 康复治疗:认知训练、肢体功能康复以延缓病情进展。
六、预后与转归
- 认知衰退不可逆,但规范治疗可延缓病程;
- 常见并发症包括抑郁症、尿路感染、褥疮等。
七、高危人群
- 既往脑梗死患者;
-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老年人。
该病需长期管理,早期干预对改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