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性损伤是由吸入高温气体、烟雾或有毒化学物质(如一氧化碳、氰化物、氯气等)引起的呼吸道及肺组织损伤,属于烧伤中的严重并发症。其核心特征包括:
一、损伤机制
- 热力损伤
高温气体或蒸汽直接灼伤呼吸道黏膜,导致充血、水肿及渗出,严重时引发气道狭窄或肺实质损伤。 - 化学损伤
烟雾中的有毒颗粒(如酸性气体、醛类)及刺激性物质(如二氧化硫)可腐蚀气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 - 全身中毒
一氧化碳、氰化物等有毒物质通过肺泡进入血液循环,导致全身缺氧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二、临床表现
- 早期症状:声嘶、刺激性咳嗽(伴“铜锣声”特征)、咽痛、呼吸急促。
- 进展期表现:痰液黏稠(含炭末)、呼吸困难、发绀、哮鸣音,严重者出现呼吸衰竭。
- 隐蔽性特征:部分患者外部体表烧伤不明显,但内部气道损伤严重,症状可能延迟数小时至数天出现。
三、诊断与评估
- 高危场景:密闭空间烧伤、口鼻周围深度烧伤、现场浓烟暴露史。
- 检查手段:支气管镜可直接观察气道损伤程度;影像学(如胸部CT)可评估肺水肿或实变。
四、治疗原则
- 急救措施:迅速脱离污染环境,湿毛巾捂住口鼻,保持低体位逃生。
- 气道管理: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清除分泌物,机械通气支持。
- 综合治疗:抗感染、纠正缺氧(高压氧疗)、防治肺水肿,并处理全身中毒。
五、预后与风险
吸入性损伤是烧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重度损伤可快速进展为呼吸衰竭,轻症患者经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长期并发症包括气道狭窄、瘢痕形成及慢性呼吸功能障碍。
注:火灾中避免大声喊叫、伏地逃生、隔离烟雾等措施可降低吸入性损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