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前叶机能减退症(Hypopituitarism)是一种由垂体前叶分泌的促激素不足引起的疾病,导致机体无法满足基础生理需求或应激情况下的激素需求。这种疾病可表现为多种激素的缺乏,包括生长激素(GH)、促甲状腺激素(TSH)、促性腺激素(LH和FSH)以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垂体前叶机能减退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病因与分类
- 原发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由垂体本身的病变引起,如垂体肿瘤、缺血性坏死、感染、外伤、手术或放疗等,导致垂体细胞的破坏或功能障碍。例如,席汉综合征(Sheehan syndrome)是由于产后大出血导致的垂体缺血性坏死,是原发性垂体功能减退的常见原因之一。
- 继发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由下丘脑病变导致,如下丘脑肿瘤、炎症、感染等,影响下丘脑对垂体的刺激,从而导致垂体激素分泌不足。
临床表现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的临床表现多样,取决于缺乏的激素种类及其程度。常见症状包括:
- 生长激素缺乏:导致生长迟缓或身材矮小(如儿童期发病)。
- 促甲状腺激素缺乏: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表现为乏力、怕冷、体重增加、皮肤干燥等症状。
- 促性腺激素缺乏:导致性腺功能减退,表现为性欲减退、月经不调、不孕或不育等。
-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表现为低血压、乏力、易感染等。
诊断与治疗
诊断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临床表现、激素水平检测(如血清GH、TSH、LH、FSH、ACTH等)以及影像学检查(如MRI扫描)。
治疗主要采用激素替代疗法,根据患者缺乏的激素种类进行针对性补充。例如,使用生长激素治疗生长激素缺乏,使用甲状腺片或左甲状腺素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使用性激素替代治疗性腺功能减退等。还需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手术切除肿瘤、控制感染或治疗下丘脑病变。
预后与注意事项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的预后取决于病因和治疗的及时性。早期发现和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垂体危象(急性激素缺乏引发的昏迷、休克甚至死亡)。
垂体前叶机能减退症是一种复杂的内分泌疾病,其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广泛,需通过综合评估和个体化治疗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