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课后服务最新政策综合了多部门文件及指导意见,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内容:
一、政策依据与目标
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山东省通过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及代收费相结合的方式,保障课后服务经费,推动服务向“帮教”升级。
二、经费保障机制
-
财政支持为主
各级财政将课后服务经费纳入年度预算,用于弥补服务成本不足,确保服务非营利性。
-
多元筹措方式
除财政补贴外,学校可收取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收入用于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及人员补助。
-
特殊群体保障
经济困难家庭免收服务费,对参与课后服务的女职工及家庭负担较重的职工给予关怀。
三、服务内容与规范
-
核心任务
以作业辅导和素质拓展为主,严禁商业推广、集体教学或危险性活动。
-
时间安排
-
基础服务时间每天不少于2小时,结束时间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
-
部分学校可弹性设置2-3个结束时间点供选择。
-
-
师资保障
优先使用本校教师,师资不足时可聘请退休教师、社会专业人士或志愿者参与。
四、管理原则
-
学生自愿参与
学校需提前公示收费标准,征得家长和学生同意,严禁强制或诱导参加。
-
属地管理
各市、县(市、区)政府统筹管理本区域课后服务经费,教育部门加强协调。
-
安全与规范
严格禁止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进行违规办学或危险活动,建立服务质量、安全、规范评价机制。
五、实施效果与展望
截至2021年,山东小学课后服务覆盖率达93.46万学生,政策推动从“帮管”向“帮教”升级,未来将向初中学段延伸。通过财政保障与多方协作,政策旨在实现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减轻家庭负担。
以上政策体现了山东省在课后服务领域的系统性改革,通过制度创新与资源整合,努力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