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涨模处理工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整理如下:
一、前期准备
-
范围界定与标记
确定涨模具体范围,用垂直线弹出基准线并做好标记,为后续操作提供依据。
-
钢筋处理
-
检查钢筋是否位移,若位移需复位或重新绑扎(尤其当位移影响保护层厚度时)。
-
复位后用毛刷刷净钢筋表面,确保无松动石子及粉尘。
-
二、核心处理步骤
-
混凝土剔除
-
采用钢钎或电钻逐层凿除涨模部分混凝土,范围应略小于原设计尺寸。
-
剔除后用毛刷刷净表面,用水冲洗至无松动石子及粉尘,达到“斩假石”效果。
-
-
界面处理
-
涂刷与原结构相同等级的水泥浆,厚度需满足结合要求(通常比原设计高一个等级)。
-
对于厚度超过20mm的部位,需挂设钢丝网补强。
-
-
模板支设与养护
-
清理施工基层,配置比原设计高一个等级的水泥砂浆(如1:2),振捣密实。
-
混凝土终凝后加强洒水养护,避免开裂,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
-
三、特殊注意事项
-
钢筋保护
- 剔除钢筋时避免损伤,复位后需检查保护层厚度,确保符合设计要求。
-
模板加固
-
柱下模板可增加木条或钢筋支脚,防止浇筑时再次涨模。
-
模板拼缝处需密封处理,减少漏浆风险。
-
-
材料选择
- 推荐使用微膨胀剂混凝土,减少收缩裂缝。
四、质量验收
-
修补完成后需经技术人员检查,合格后通知监理工程师验收。
-
养护期间定期检查混凝土状态,确保无异常开裂。
通过以上步骤,可有效处理混凝土涨模问题,确保结构安全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