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病原体:主要由丝虫(如班氏丝虫、马来丝虫)感染引起,其他蠕虫(钩虫、肺吸虫等)也可能致病。
- 免疫反应:丝虫的微丝蚴在体内移行或死亡时释放抗原,引发Ⅰ型、Ⅲ型甚至Ⅳ型变态反应,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大量聚集于肺部。
2. 流行病学
- 地区分布:主要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如印度、非洲、东南亚),我国南京等地也有报道。
- 人群特征:好发于25-40岁青壮年,男性略多于女性(比例约4:1)。
3.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阵发性干咳、哮喘或气喘、低热(38-39℃)、乏力、厌食、体重减轻,偶有痰中带血。
- 体征:呼吸音增粗、湿啰音或哮鸣音,部分患者可见淋巴结或肝脾肿大。
4. 诊断
- 实验室检查:血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血清总IgE升高(常>1000U/ml),丝虫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 影像学:胸部CT/X线显示弥漫性小结节、斑片状模糊阴影,多位于双侧中下肺叶,慢性者可能形成纤维化。
- 其他:痰或血中未检出微丝蚴,但淋巴结或肺组织活检可能发现微丝虫。
5. 治疗与预后
- 首选药物:乙胺嗪(海群生),可杀灭成虫和微丝蚴,疗程通常为3周,多数患者可痊愈。
- 重症或耐药病例:改用伊维菌素、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或砷剂(如卡巴砷)治疗。
- 预后:及时治疗预后良好,但少数未控制者可能进展为肺纤维化或肺源性心脏病。
6. 预防
- 避免前往丝虫病流行区,改善居住环境(减少潮湿、蚊虫滋生)。
- 丝虫病流行区人群需定期筛查,早期发现并治疗感染。
若出现阵发性干咳、哮喘等症状,尤其在热带地区生活或旅行后,建议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