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离析是指混凝土拌合物中各组分(如骨料、水泥浆)发生分离现象,导致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下降。导致混凝土离析的六大原因如下:
一、水泥质量问题
-
细度变化
水泥细度越高,需水量越大,颗粒对减水剂的吸附能力增强,易导致外加剂减水效果减弱,需水量减少而产生离析。
解决方案:控制水泥细度在合理范围内,避免突然降低细度。
-
含碱量波动
含碱量降低会增强减水剂的减水效果,但可能影响混凝土黏度和流动性,导致离析。
解决方案:保持水泥含碱量稳定,避免大幅波动。
-
保管与存放不当
水泥受潮后需水量降低,存放时间过长易形成粗颗粒团聚,削弱减水剂吸附能力,引发离析。
解决方案:防潮储存,缩短存放时间。
二、外加剂问题
-
掺量不当
减水剂掺量过大或减水率过高,导致单方混凝土用水量减少,可能使减水剂在运输过程中持续起作用,产生离析。
解决方案:优化配合比,确保减水剂在搅拌机内充分起作用。
-
类型不匹配
使用与水泥不兼容的外加剂,可能降低黏聚性,引发离析。
解决方案:选择与水泥品牌和标号匹配的外加剂。
三、骨料问题
-
级配不合理
粗骨料过多或细骨料不足,导致骨料包裹砂浆能力下降,易产生分层或离析。
解决方案:优化骨料级配,保证砂率适宜(通常建议30%-40%)。
-
含水率过高
骨料含水率过高会降低混凝土黏聚性,增加泌水和离析风险。
解决方案:控制骨料含水率,必要时采用干燥处理。
四、施工操作不当
-
水灰比过大
水灰比过高导致水泥砂浆稀薄,拌和物粘聚性差,易产生离析。
解决方案:严格控制水灰比,优先使用高效减水剂。
-
搅拌时间不当
搅拌时间过短导致骨料未充分包裹水泥浆,或过长则可能破坏砂浆结构,均易引发离析。
解决方案:根据混凝土类型调整搅拌时间(通常需4-6分钟)。
五、运输与罐车问题
-
罐车未清洗干净
洗罐余水未倒尽导致混凝土水灰比变化,拌和物变稀,产生离析。
解决方案:规范罐车清洗流程,确保运输前彻底冲洗。
六、其他因素
-
模板密封性差 :浇筑时模板漏浆会导致混凝土分层。
-
振捣不足 :振捣不密实使骨料沉降,引发离析。
总结 :混凝土离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从原材料控制、配合比优化、施工规范等多方面入手,综合防治。例如,通过试验确定最佳水泥细度与外加剂配比,规范运输和振捣工艺,可有效减少离析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