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振捣过程中出现浮浆是常见的施工现象,其产生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如下:
一、浮浆产生的原因
-
正常物理现象
振捣时粗骨料下沉,砂浆上浮形成浮浆,表明混凝土密实性增强,属于正常施工过程。
-
材料与工艺因素
-
粉煤灰掺量过高 :粉煤灰密度小于水泥,流动性强,易在表面形成浮浆。
-
坍落度过大 :坍落度超过160mm时,混凝土流动性过强,易产生泌水离析。
-
外加剂影响 :某些外加剂可能改变混凝土流动性,间接导致浮浆。
-
二、浮浆的影响
-
积极影响
-
表面泛浆说明混凝土内部密实性较好,可提前停止振捣。
-
防止表面过快干燥,便于后续修整。
-
-
消极影响
-
降低浮浆层的抗压强度,形成易剥落的“粉层”。
-
分层浇注时未清除浮浆会削弱层间粘结力。
-
长期影响结构耐久性,降低抗渗性能。
-
三、控制浮浆的措施
-
调整混凝土配合比
-
降低坍落度至140-160mm,减少流动性。
-
优化粉煤灰掺量,避免过量使用。
-
-
改进施工工艺
-
控制振捣时间,避免过度振捣导致骨料上浮。
-
对于分层浇注,及时清除表面浮浆,确保层间粘结。
-
-
加强现场管理
-
高流动性混凝土应采用泵送设备时,配合溜槽或溜管减少泌水。
-
混凝土初凝前避免导管拔除过早,防止断桩。
-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
-
无砂浆上浮 :可能是砂少石多,需调整配合比。
-
浮浆严重 :需暂停施工,待混凝土强度达到C15后重新钻孔处理。
总结
浮浆是混凝土施工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但需通过合理控制配合比、优化工艺和管理措施,平衡其积极与消极影响,确保结构安全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