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本特征
- 多发群体:以青壮年女性为主,平均发病年龄约39岁。
- 病因:分为原发性(单纯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多与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Ⅱ型(MEN-2)相关,但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 病理表现:肾上腺髓质细胞数量增多,腺体体积增大,但无肿瘤形成。
2. 典型症状
- 高血压:最常见且突出的症状,多为阵发性发作,与精神刺激、劳累相关,血压可骤升至200-300mmHg以上,伴头痛、心悸、出汗、面色苍白等。
- 其他症状:包括气促、焦急、眩晕、视觉模糊、心前区疼痛等,类似嗜铬细胞瘤发作,但压迫腹部不会诱发症状。
3. 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查: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如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但无特异性。
- 影像学检查:
- CT扫描:首选方法,显示肾上腺弥漫性密度增厚或等密度小结(直径约0.5cm),无肿瘤影像。
- B超:偶发现肾上腺体积增大,但无明确占位性病变。
- 鉴别诊断:需与嗜铬细胞瘤区分,后者多伴代谢紊乱(如低血糖),且影像学可见肿瘤。
4. 治疗与预后
- 手术治疗:主要方法为切除增大明显的一侧肾上腺,另一侧切除2/3,保留部分皮质以减少术后激素不足风险。
- 药物治疗:术前常用α受体阻滞剂(如酚苄胺)控制血压,β受体阻滞剂辅助调节心率。
- 预后:手术效果较好,术后血压多可缓解,但需长期随访监测复发或并发症。
5. 注意事项
- 非癌性:肾上腺髓质增生为良性病变,无侵袭性或转移风险。
- 遗传倾向:部分病例与MEN-2相关,建议家族成员进行遗传学筛查。
肾上腺髓质增生需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预后通常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