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高血压性小动脉性肾硬化是一种由长期高血压引发的慢性肾脏疾病,属于高血压肾损害的常见类型。其核心特征是肾内小动脉(如弓形动脉、小叶间动脉及入球小动脉)发生硬化,导致肾脏缺血性损伤,进而累及肾小球、肾小管及间质结构,最终引发肾功能逐渐衰退。
核心特点
-
病因与危险因素
- 原发性高血压: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是主要病因,尤其舒张压持续升高时风险显著增加。
- 其他风险:包括年龄增长(常见于50岁以上人群)、黑人种族、合并糖尿病肾病等原有肾脏疾病。
-
临床表现
- 高血压相关症状:如头痛、头晕、睡眠障碍等。
- 早期肾损伤表现:夜尿增多(夜间排尿量超过全天总量1/2)、多尿。
- 进展期症状:若未规范治疗,可能发展为尿毒症,出现恶心、呕吐、乏力、食欲减退等终末期肾病症状。
-
诊断依据
- 病史与症状:长期高血压病史结合典型肾损伤表现。
-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异常(如蛋白尿)、肾功能异常(血肌酐/尿素氮升高)。
- 肾活检:明确小动脉硬化和肾组织缺血性改变。
-
治疗与管理
- 血压控制:首要目标是稳定控制血压(舒张压<90mmHg),常用药物包括ACEI类(如卡托普利),可能对肾脏保护作用更显著。
- 终末期干预:发展为尿毒症时需透析或肾移植。
预后与风险
该病无法治愈,但早期积极控制血压可延缓肾功能恶化,维持正常生活质量。若不规范治疗,可能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