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acute infectious 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感染性ATIN)是由感染引起的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以下是关于该疾病的详细介绍:
-
病因:
- 细菌感染:如大肠埃希杆菌、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细菌是常见的致病菌。
- 螺旋体感染:如钩端螺旋体。
- 真菌感染:如组织胞质菌。
- 立克次体感染。
- 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汉滩病毒、腺病毒、肠道病毒等。
-
临床表现:
- 全身感染性症状:如寒战、高热、血白细胞增高、核左移等。
- 肾损害表现:如肾小管性蛋白尿、镜下血尿、白细胞尿、管型尿、尿比重和尿渗透压明显下降等。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衰竭综合征。
-
诊断:
- 临床诊断需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特别是尿液分析,可见无菌性白细胞尿、血尿、轻度蛋白尿等;肾功能检查可能显示血清肌酐及尿素氮升高。
- 对于非典型病例,肾活检是确诊的关键。
-
治疗:
- 去除病因:针对感染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首要任务是控制感染。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其他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
- 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加强营养支持,合理给予蛋白质、热量、维生素等。
- 糖皮质激素治疗:在病情较重或伴有肉芽肿性间质性肾炎时,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但需注意,糖皮质激素并非对所有类型的感染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都有效,且存在一定副作用,因此需谨慎使用。
-
预后:
- 如果治疗及时、得力,大多数感染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患者预后良好,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功能可在数月内逐渐恢复正常。
- 少数重症患者肾小球滤过功能可能难以完全恢复,从而转变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感染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是一种由多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肾脏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需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治疗以去除病因和支持治疗为主。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