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症状识别
-
局部反应
被蜇部位出现红肿、疼痛、瘙痒,可能伴随瘀点或瘀斑,局部皮肤温度升高。若肿胀直径超过10厘米且持续超过1天,属于大局部反应。 -
全身性过敏反应
- 轻度:皮肤症状(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瘙痒、流泪、恶心等。
- 中度:呼吸困难、喘息、腹痛、持续呕吐等。
- 重度:血压下降、意识丧失、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全身反应通常在蜇伤后数分钟内发生,需立即就医。
二、病史与诊断标准
- 临床病史
需明确蜜蜂蜇伤史及既往过敏反应记录,职业暴露(如养蜂人)风险更高。 - 医学检测
- 皮肤试验:蜂毒点刺试验或皮内试验,需在蜇伤后2-4周进行。
- 血清检测:检测蜂毒特异性IgE(sIgE),需结合临床症状排除交叉反应。
- 严重程度分级:根据Ring和Messmer标准分为4级,指导治疗。
三、与其他疾病的区别
需与普通蜂蜇炎症、中毒反应区分:
- 普通炎症:仅局部症状,无全身反应。
- 中毒反应:多见于群蜂蜇伤,症状与剂量相关(如横纹肌溶解、肾衰竭)。
四、紧急处理建议
若出现全身过敏反应,立即使用肾上腺素笔注射,并就医补充液体复苏、抗组胺药等治疗。长期预防可考虑脱敏治疗(VIT)。
提示:过敏体质者户外活动时建议携带急救药物,并避免接触蜂类密集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