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巴肠病又称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寄生于结肠引起的疾病,主要病变部位在近端结肠和盲肠。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 病因:溶组织内阿米巴有滋养体和包囊两种形态,包囊是传播的唯一形态。人通过吞入被包囊污染的食物和水而感染。污染的手、苍蝇、蟑螂等可携带包囊而传播疾病。水源污染可引起地方性流行,生食被人粪污染的蔬菜瓜果亦易得病。
- 流行特征:本病分布遍及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高发区。农村患者多于城市,夏秋季发病较多,男多于女,典型的年龄曲线高峰在青春期或青年期。多呈散发性,水源性流行偶有发生。
- 临床表现:潜伏期长短不一,自 1~2 周至数月以上不等。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以下类型:
- 无症状的带虫者:患者虽然受到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感染,但阿米巴原虫仅作共栖存在,90% 以上的人不产生症状成为包囊携带者。
- 急性非典型阿米巴肠病:发病较缓慢,无明显全身症状,可有腹部不适,仅有稀便,有时腹泻,每日数次,但缺乏典型的痢疾样粪便,而与一般肠炎相似,大便检查可发现滋养体。
- 急性典型阿米巴肠病:起病往往缓慢,以腹痛腹泻开始,大便次数逐渐增加,每日可达 10~15 次之多,便时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与里急后重,大便带血和黏液,多呈暗红色或紫红色,糊状,具有腥臭味。患者全身症状一般较轻,粪便中可查到滋养体。
- 急性暴发型阿米巴肠病:起病急剧,全身营养状况差,重病容,中毒症状显著,高热,寒战,谵妄,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大便为脓血便,有恶臭,亦可呈水样或泔水样便,每日可达 20 次以上,伴呕吐、虚脱,有不同程度的脱水与电解质紊乱。易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
- 慢性迁延型阿米巴肠病:通常为急性感染的延续,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病程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不愈。每日腹泻 3~5 次,大便呈黄糊状,可查到滋养体或包囊。患者常伴有脐部或下腹部钝痛,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等。
- 检查方法:包括血常规、粪便检查、血清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等。在新鲜粪便和其他标本中见到吞噬红细胞的滋养体或在活检组织中见到滋养体是确诊的最可靠依据。
- 并发症:包括肠出血、肠穿孔、阑尾炎、中毒性巨结肠等肠道并发症,以及肝、肺、胸膜、心包、脑等肠外并发症。
- 治疗:一般治疗包括急性期卧床休息,必要时输液,根据病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慢性患者加强营养。药物治疗常用甲硝唑,对阿米巴滋养体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且较安全,适用于肠内肠外各型的阿米巴病,为目前抗阿米巴病的首选药物。还可根据情况选用甲硝磺酰咪唑、吐根碱、卤化喹啉类等药物。对于合并症,如暴发型患者有细菌混合感染,应加用抗生素;大量肠出血可输血;肠穿孔、腹膜炎等必须手术治疗者,应在灭滴灵和抗生素治疗下进行。
- 预防:治疗患者及携带包囊者;饮水须煮沸,不吃生菜,防止饮食被污染;防止苍蝇孳生和灭蝇;注意饭前便后洗手等个人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