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果中毒的病因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一、毒素成分作用
- 氢氰酸与氰苷类物质
白果含有氢氰酸毒素,未成熟或生食时氰苷类物质在体内水解产生氢氰酸,抑制细胞呼吸链功能。 - 银杏酸与白果酚
银杏酸、白果酚等成分可直接刺激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引发中毒反应。
二、食用方式不当
- 生食或未充分加热
毒性成分在高温下会被破坏,但生食或未熟透的白果毒性保留更完整。 - 过量摄入
成人食用10-50粒、儿童5-20粒即可能中毒,儿童因体重轻和代谢能力弱更易发生。
三、个体敏感性差异
- 年龄因素
幼儿和儿童中毒风险显著高于成人,与其体重轻、解毒功能不完善有关。 - 特殊人群风险
孕妇、过敏体质者对白果毒素更敏感,可能出现严重反应或过敏症状。
四、其他致病因素
- 胚芽未去除
白果胚芽部位毒素浓度较高,处理不当会增加中毒风险。 - 皮肤接触毒性
采集或处理白果时长期接触种皮,可能通过皮肤吸收残留毒素引发中毒。
注:以上致病因素常协同作用,例如食用未熟透且未去胚芽的白果时,毒素浓度和摄入量叠加,中毒风险显著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