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病因
- 定义:正常情况下,肛管位于坐骨粗隆连线之上,排便时肛管下降不超过2厘米。若用力排便时肛管下降超过2厘米,甚至低于坐骨结节水平,则称为会阴下降综合征。
- 病因:
- 长期过度用力排便:导致盆底肌肉疲劳、功能减弱,形成恶性循环。
- 分娩损伤:尤其是多次分娩或产程过长,可能损伤盆底神经和肌肉。
- 其他因素:如年龄增长、激素水平下降、慢性咳嗽、腹水等,也可能导致盆底松弛。
2. 症状表现
- 排便困难:患者常需长时间用力排便,甚至需用手辅助,伴有排便不尽感。
- 会阴坠胀或疼痛:久坐、久站后症状加重,平卧可缓解。
- 直肠或肛门失禁:因盆底肌松弛,控便能力下降。
-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黏液血便、尿失禁或阴道脱垂。
3. 诊断方法
- 排粪造影:通过影像学观察肛管下降程度,是诊断的金标准。
- 直肠指诊与测压:评估肛管张力和收缩功能。
- 盆底肌电图:检测神经肌肉功能是否异常。
4. 治疗措施
- 保守治疗:
- 调整排便习惯:避免久蹲、用力排便,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 提肛锻炼与生物反馈:增强盆底肌力量,改善控便能力。
- 药物治疗:如硬化剂注射治疗直肠黏膜脱垂。
- 手术治疗:适用于严重病例,包括盆底固定术、直肠悬吊术等。
5. 日常管理建议
- 避免长期便秘和腹压增高,保持规律作息与健康饮食。
- 产后女性需注意盆底肌康复训练,减少疾病风险。
若出现持续排便困难或会阴不适,建议及时就医,通过专业检查明确诊断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