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特点
- 别名:青少年上肢远端良性肌肉萎缩症、非进行性青年型远端上肢肌肉萎缩症。
- 发病年龄:多见于15-25岁青年,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比例约20:1至7:1)。
- 病程特征:病情通常在发病后5年内自然停止进展,预后较好。
2. 典型症状
- 肌肉萎缩与无力:多为单侧发病,手部骨间肌、小鱼际肌及前臂尺侧肌肉萎缩明显,形成“斜坡征”。
- 寒冷麻痹:约97%患者在低温环境下症状加重。
- 伸指震颤:手指伸展时出现不自主震颤,安静时消失。
3. 发病机制
- 脊柱发育失衡:青春期颈椎屈曲时,硬膜囊后壁前移压迫脊髓,导致脊髓缺血。
- 遗传与环境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史,长期伏案、病毒感染等可能诱发。
4. 诊断方法
- 颈椎MRI:屈颈位MRI显示“膜-壁分离”现象(硬膜前移)是诊断金标准。
- 神经电生理检查:肌电图提示下颈段(C7-T1)神经源性损害。
5. 治疗与预后
- 保守治疗:早期佩戴颈托限制颈椎屈曲,结合物理治疗和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
- 手术治疗:病程较长或保守无效者,可行颈前路融合术或硬膜成形术解除脊髓压迫。
- 预后:多数患者手部功能可部分恢复,但肌肉萎缩可能持续存在。
6. 重要性
早期诊断(25岁以下出现上肢萎缩时)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需与运动神经元病等鉴别。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治疗方案或检查细节,建议咨询神经内科或脊柱外科专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