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性酸中毒是一种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因体内乳酸过度堆积导致血液酸性失衡。以下为综合信息:
1. 核心特征
- 病理机制:乳酸是糖无氧酵解的产物,当生成过多或清除不足(如肝脏代谢障碍)时,血液中乳酸浓度异常升高(≥5mmol/L),引发酸中毒。
- 高危人群:糖尿病患者(尤其服用双胍类药物)、心肺疾病患者、休克或严重贫血者。
2. 主要病因
- 缺氧:休克、心力衰竭、CO中毒等导致组织氧供不足,乳酸生成增加。
- 药物:双胍类(如降糖灵)、乙醇、木糖醇等可抑制乳酸代谢或促进其生成。
- 系统性疾病:肝肾功能障碍、先天性代谢酶缺陷(如糖原累积病)等影响乳酸清除。
3. 临床表现
- 早期症状:恶心、呕吐、乏力、呼吸急促、腹痛。
- 进展期症状:深大呼吸(Kussmaul呼吸)、意识模糊、谵妄、低血压,甚至昏迷或死亡。
- 心血管受累:可能出现心律失常、休克,Ⅰ型(缺氧相关)常伴发绀,Ⅱ型(非缺氧型)早期血压正常。
4. 诊断标准
- 实验室指标:
- 动脉血乳酸≥5mmol/L,pH≤7.35,阴离子间隙>18mmol/L。
- HCO3⁻≤10mmol/L,CO2结合力<13.5mmol/L。
5. 治疗与预防
- 紧急处理:停用可疑药物(如双胍类)、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必要时使用碳酸氢钠。
- 基础疾病管理:改善缺氧(如氧疗、抗休克)、治疗肝肾疾病或代谢异常。
- 预防措施:避免酗酒、合理使用降糖药、控制血糖及心肺功能。
乳酸性酸中毒病死率高达50%以上,需早期识别并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