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糜烂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多发性糜烂为特征的急性胃黏膜病变,属于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之一。其核心特征如下: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是主要诱因之一;
- 应激状态:严重创伤、手术、感染等应激反应可引发胃黏膜损伤;
- 酒精刺激:酗酒会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
- 其他因素:包括胆汁反流、严重脏器功能衰竭等。
二、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上腹部隐痛或剧痛,伴恶心、呕吐、腹胀及食欲减退;
- 出血表现:部分患者以呕血、黑便为首发症状,提示消化道出血;
- 胃肠道功能异常:如消化不良、胃胀等。
三、诊断与检查
- 急诊内镜检查: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可见胃黏膜多发性糜烂和出血灶,是确诊的金标准;
- 影像学检查:X线辅助诊断,但敏感度较低。
四、治疗原则
- 去除病因:停用非甾体抗炎药、戒酒、控制应激因素等;
- 药物治疗:
- 抑酸药: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或H₂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
- 黏膜保护剂:硫糖铝、铝碳酸镁等促进黏膜修复;
- 并发症处理:大量出血需内镜下止血或手术治疗,必要时输血补液。
五、预后与风险
- 病因可去除者预后较好,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可痊愈;
- 反复出血或未及时治疗可能进展为出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六、与其他胃炎的区别
- 急性与慢性:急性糜烂性胃炎起病急,病程短,以黏膜糜烂和出血为主;慢性胃炎则病程迁延,黏膜损伤更复杂。
该病好发于酗酒者、长期服药者及老年人,需结合生活方式调整和早期干预以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