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尿崩症是一种由于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功能障碍导致的疾病,表现为多尿、烦渴及持续性低张尿。其核心机制是肾脏对抗利尿激素(ADH)不敏感,即使体内ADH水平正常或升高,仍无法有效浓缩尿液,导致大量稀释性尿液排出。
主要特征
-
病因
- 遗传性:多为伴性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男性患者较多,女性多为携带者。
- 继发性:可由慢性肾病(如肾盂肾炎、多囊肾)、电解质紊乱(低钾、高钙)、药物(锂、地美环素)或系统性疾病(淀粉样变)等引发。
-
症状
- 多尿多饮:每日尿量可达5-10升,甚至更高,患者需大量饮水缓解口渴。
- 低渗尿:尿比重低于1.005,尿渗透压常低于200mOsm/(kg·H₂O)。
- 并发症:长期脱水可能导致高钠血症、膀胱扩张、肾盂积水,甚至生长发育障碍。
-
诊断
- 实验室检查:尿渗透压低、血钠/血氯升高,加压素试验无反应。
- 鉴别诊断:需与中枢性尿崩症(ADH分泌不足)、糖尿病等区分,通过禁水试验或高渗盐水试验辅助判断。
-
治疗
- 补液:静脉输注低张液(如5%葡萄糖)防止脱水。
- 药物:氢氯噻嗪可减少尿量约50%,常与吲哚美辛联用增强效果。
- 病因治疗:如控制慢性肾病、停用致病药物等。
总结
肾性尿崩症需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明确病因,治疗需个体化,兼顾补液与减少尿量。若为遗传性,需长期管理;继发性则需针对原发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