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本特征
- 病理构成:肿瘤由三种细胞类型组成,其中高分化型以粘液细胞和表皮样细胞为主(占比超50%),低分化型则以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为主。
- 发病部位:最常见于腮腺(约45%),其次为腭部、下颌下腺及小涎腺。
- 发病年龄与性别:多见于45岁左右人群,女性略多于男性。
2.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多为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质地中等偏硬,表面可呈结节状。低分化型可能伴疼痛、快速生长及周围组织浸润。
- 特殊表现:若肿瘤侵犯面神经,可导致面瘫;发生在腭部者可能破坏硬腭。
3. 诊断方法
- 病理检查:通过术中冰冻切片或术后病理明确诊断,需观察细胞比例及分化程度。
- 影像学检查:CT或MRI可显示肿瘤边界及周围组织侵犯情况。
4. 治疗与预后
- 手术治疗:首选区域性根治性切除,如腮腺全切术、颌下三角清扫术等,需切除肿瘤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
- 辅助治疗:低分化或高风险患者术后需配合放疗或化疗,靶向药物及免疫治疗也在探索中。
- 预后:高分化型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低分化型则显著降低至30%-40%。
5. 风险因素
- 分化程度:低分化肿瘤易复发转移,预后较差。
- 治疗及时性:早期发现并完整切除可显著改善预后。
若出现口腔或面部无痛性肿块、面瘫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专业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