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抓病是由汉赛巴尔通体(或汉塞巴尔通体)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感染性疾病,主要通过猫抓伤、咬伤或密切接触传播。以下是该病的具体特征:
1. 病原体与传播途径
- 病原体: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汉赛巴尔通体,少数情况下也可能由猫阿菲波菌、克氏巴通体引发。
- 传播方式:通过被感染的猫抓伤、咬伤,或接触其唾液至开放性伤口或黏膜(如眼睛、口腔)导致感染;也可经携带病原体的跳蚤叮咬传播。
2. 临床表现
- 皮肤损伤:抓伤部位出现红斑、丘疹、脓疱或结痂,伴瘙痒或疼痛。
- 淋巴结肿大:伤口附近的腋窝、颈部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常伴压痛,是典型症状。
- 全身症状:约30%-50%患者出现发热(38℃-39℃)、头痛、乏力或食欲缺乏。
- 眼部症状:若累及眼部,可能导致视神经视网膜炎,表现为单眼视力下降、视盘水肿或黄斑渗出(猫抓病性视神经视网膜炎)。
3. 并发症
- 免疫功能正常者多为自限性,2-4个月内自愈。
- 严重者可并发脑炎、肝炎、肺炎、骨髓炎或脑膜脑炎,免疫功能低下者风险更高。
4. 高危人群与预防
- 易感人群:儿童、青少年及免疫缺陷者更易感染。
- 预防措施:
- 避免与流浪猫或未驱虫的猫密切接触;
- 被抓咬后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及时就医;
- 定期为家猫驱虫、清洁,减少病原体携带。
5. 诊断与治疗
- 诊断:结合接触史、典型症状和实验室检测(如抗体检测或病原体分离)。
- 治疗:轻症无需特殊治疗;重症或并发症患者需使用阿奇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疗程通常不超过1周。
猫抓病属于全球性散发传染病,不会人际传播,但需警惕与猫接触后的异常症状。